“媽媽,萬一我考不上好高中怎么辦?”這位媽媽的回答堪稱范本
青年教師吳小霞在書中分享這樣一個小插曲。有次臨近考試,她站在講臺上一眼望去,孩子們個個有氣無力、目光呆滯。為了讓大家振作起來,她溫和地問:“孩子們,最近大家好像心事重重的。”這句關切的問候,瞬間打開孩子們的話匣子:我怕自己考不好。 老師,我晚上睡不著覺,怕自己發揮失常。聽著大家吐的苦水,她進一步發問:“你們到底在擔心什么呢?”結果,全班一大半孩子齊刷刷說出內心最大的焦慮:“我怕考不上高中!我怕辜負爸爸媽媽!”這樣的擔心,相信有不少初中家庭會聽說過。一上初中,孩子們開始發現,不僅課程難度比小學高出好幾倍,就連自己,也即將面臨人生第一次重大的轉折——中考。哪怕平時學習成績還不錯,當他感受到課堂上彌漫的緊張氣氛、撲面而來的壓力感。他一定會忍不住地焦慮:這條千軍萬馬擠在一起的獨木橋,自己會不會跑不過別人,最后落敗?當孩子提問“媽媽,萬一我考不上高中怎么辦”時,父母的態度和回答,影響深遠。教育專家田宏杰有次接觸過一個初三女孩。對方平時學習不錯,可一到重要考試就發燒,沒法考出好成績。一問才發現,這樣的“巧合”和媽媽有關。從小,媽媽陪她學習,為她付出很多,對學習自然抱有很高的期待。雖然有時候她考試沒考好,媽媽都說“沒關系,再接再厲”,可她能明顯感覺到媽媽的失落。后來有次考試前,她突然發燒,沒辦法好好復習,考試結果果然很差勁。拿成績單給媽媽看,她特別擔心,怕媽媽會難過。可沒想到,媽媽不但沒有難過、失落,一臉輕松地安慰她:“孩子,你發燒了好幾天,還能考出這樣的成績,不錯啦!”從那以后,她一到考試心里就沒底,一考慮就發燒,成績一如既往地糟糕。現在的父母,其實都知道要多鼓勵、多說正面的話語。特別是孩子考試前,不想打擊孩子的信心,想他有最好的狀態迎接考試,便會說:寶貝,別想太多,你平時學得那么好,上了那么多輔導班,肯定能行的。 偶爾幾次考不好,那都不是事,最重要是現在好好考,一定能行。 好好備考,我和你爸永遠是你堅強的后盾。本以為這么說,孩子一定能心無旁騖,穩定發揮。然而,不是所有的“鼓勵”,都能在孩子失落、不自信的時候有效果。不走心的、附帶要求的話“好聽的話”,對于有考前焦慮的孩子來說,反倒是百倍千倍的壓力源。可能在父母看來,自己希望孩子能放寬心,別為考試緊張。但在孩子的耳中,父母的“你肯定行”是“我不能不行”,“好好備考”則是“你別給我偷懶”。說一句“你很棒”、“別緊張”,一點都不難,乍一聽是父母愛的傳遞。但仔細想想,孩子滿腦子都是考試的緊張感,這時父母再來點“愛的壓力”,他不會變得輕松,只會更焦慮。家庭教育專家周勵每到考試季,就會受邀到機構、學校開“緩解考前焦慮”的講座。接觸很多家長、孩子后,她發現:“讓孩子焦慮的,其實是家長的焦慮。”雖然父母口口聲聲提醒孩子“不要緊張,放松點”,但行為上卻嚴陣以待,營造出“背水一戰”的氣氛。在家里,大氣不敢出,做什么都小心翼翼,生怕哪里做不好,影響孩子學習。看到孩子沒狀態,嘴上說加油鼓勵的話,心里卻七上八下,比孩子還慌。可事實上,臨近中考、高考這樣的大考試,孩子有不同程度的焦慮很正常。教育心理學研究也指出,焦慮水平與工作效率的關系呈倒U型關系,適當的焦慮水平有利于喚起大腦皮層的興奮,更能活躍思維。孩子有備考的壓力,父母正確的態度應該是“平常心”,接納孩子的當下。讓孩子感受到,考試不過就是一次檢驗自己學習程度的機會,自己不需要為父母考高分。哪怕自己因為緊張、擔心發揮失常,也有父母在背后相信自己、支持自己。去年,朋友的兒子在準備中考,也曾表達過自己考不上高中怎么辦。因為身邊的老師、同學,個個都在討論哪個高中好,被分流到職中、技校會有什么后果。聽多了,兒子心里不禁擔心、恐慌起來。朋友得知后,慢慢引導兒子說出考不上好高中最擔心出現什么問題。發現兒子沒有想得很長遠,只知道別人說不好,就本能地覺得“必須考上高中才行”。于是朋友提醒兒子,有這樣的情緒很正常,但不要過分沉浸在焦慮、緊張當中。有任何問題,隨時可以主動和家人講,看看怎么一起解決。在朋友一番引導、操作下,兒子心里的負擔變輕了很多,最后發揮正常,如愿考上目標高中。很多時候,孩子的考前焦慮不單單是他自己的問題。更重要是,父母給他怎樣的觀念,怎樣的信心,讓他能夠心無旁騖面對這場大考。想克服這種負面情緒,離不開父母給孩子一個愛和安全感的確信。越是保持平常心,給孩子足夠的情緒支持,孩子越能快速擺脫焦慮的困擾,調整好狀態備考。不可否認,現在的孩子學習壓力遠比父母想象的大。尤其是像中考這樣的大事,對他來說,他承受的、感知的,一旦沒有正確的疏導,積壓在心里容易爆發各種各樣的問題。父母沒辦法幫孩子逃避這些挑戰和抉擇,但可以陪伴孩子,幫孩子“減壓”。1、語言上——不嘮叨,盡量不提學習的事一次采訪中,記者問考生最煩父母說什么話,大部分的回答都是:父母嘮叨,對成績的討論。這不難理解。孩子的學習,已經占據他三分之一的時間,好不容易和父母有相處的機會,想要放松喘口氣,結果父母又不厭其煩地提醒好好學習、認真沖刺。一天到晚都聽這些話,誰都受不了。家,理應是孩子休息的地方。當孩子寫完作業、不用學習了,請拉起嘴巴的拉鏈,不要嘮叨,少說和學習有關的道理。這時候少說話,就是對孩子最好的關懷。2、心態上——父母和孩子該干嘛該干嘛所謂的平常心,是過去怎么生活,備考前照舊。不少孩子表示,自己一上初三,父母突然像變一個人似的,電視不敢看,手機要調靜音,就連周末都不安排活動了。別忘了,這個階段的孩子最敏感,一旦覺察到父母的緊張情緒,他只會更緊張。所以,在不影響孩子學習的情況下,父母要學會調適自己的狀態和心情。平時做什么,不要有太大的調整和改動;允許孩子有自己愛好的時間,別刻意打斷和減少;周末放假多出去走走,接觸一下大自然,放松一下。父母的心態越好,孩子才能更淡定,不被焦慮情緒所困擾。3、生活起居上——作息規律,注意飲食均衡別因為學習壓力大,就隨便“開夜車”。該幾點睡,就幾點睡,一定要保證足夠的睡眠,養好每天的精神和狀態。如果過去的作息不大合理,一點點調整過來,睡不著的話,可以嘗試一些助眠方法,比如聽下助眠音樂,做催眠引導等。同時,要注意飲食營養,不要大吃大補,按時、按量、清淡為主最好。當孩子吃好睡好,狀態自然也會好起來。心理專家韋志中說過這樣一段話:事實上,在備考和考試的考場上,直接影響孩子發揮的不是某個具體的知識點,而是他們當下的狀態。 進入考場之前,備考過程中考生得到的情感支持和幫助也會大大影響他們備考、復習的效率。孩子人生大考的成績單上,也有父母的分數。想要孩子考得好,贏下挑戰,父母要把關心的重點放在他的情緒和狀態上。唯有這樣,孩子才能克服心中的恐懼,重新有足夠的能量繼續奔跑前方的道路,直沖終點。點個“在看”,愿你也能忠于內心,忠于自己。作者 | 哎呀媽,來源:小十點(ID:sdikid)。主播 | 賞新晴,視頻號:賞新晴讀書,公眾號:聽晴聲(ID:sxqreading)。圖片 | 視覺中國,網絡(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