兒子上初中后,才發現過去6年的焦慮,根本沒必要
前段時間,跟朋友聊天,她說最近狀態很糟糕。一問才知,竟是因為孩子考試成績不理想。她是一個努力上進的家長,但孩子卻不像她那么優秀。這幾年,為了不輸在起跑線上,她給孩子報各種補習班。但并沒有很好的成效,孩子忽上忽下的成績,讓她患得患失。不得不承認,自己也曾有過類似經歷。兒子上初中后,我才發現過去6年的焦慮,根本沒必要。《戰國策》里有一句話:“父母之愛子,則為之計深遠。”在孩子的成長中,父母培養孩子,不能只看重成績。若能明白以下這幾點,孩子必將受益一生。曾看到一位學霸媽媽的教育心得刷屏朋友圈。她和丈夫都是985碩士,他們一心盼望兒子成才,卻慘遭打臉。兒子是個妥妥的學渣,門門成績不如人意。為了讓兒子學習成績趕上去,她們給孩子報班、請家教,竭盡所能花錢出力。結果卻適得其反,甚至四年級時兒子就帶上了眼鏡。這讓她開始重新看待兒子,冷靜思考學習的意義。她這才發現,雖然兒子成績不好,每次考試都甩尾巴,但是他體貼、孝順。他懂得自愛且愛他人,自尊且尊重他人,這是比學習成績更重要的寶貴財富。想到這里,她釋然了。孩子成績不好,并不代表輸了全部。所以,在孩子成長期,一味地追求成績并不可取。曾任北大校長蔡元培先生說過:決定孩子一生的不是學習成績,而是健全的人格。一個擁有健全人格的孩子,注定人生走的更遠,更順遂。而健全人格的培養,要從孩子的習慣著手。因為良好的習慣是塑造健全人格最有效的途徑。正如心理學家威廉·詹姆士所說:播下一個行動,收獲一種習慣;播下一種習慣,收獲一種性格;播下一種性格,收獲一種命運!孩子的習慣里,藏著他未來的樣子。培養孩子好習慣,是父母送給他最寶貴的禮物和財富。你有沒有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:每逢周末、寒暑假,孩子們就會上演爭分奪秒、馬不停蹄的節奏。原本輕松的假期,卻被寫不完的作業、上不完的課填滿。前不久,有一則新聞。山東陳女士,為了不讓孩子掉隊,寒假期間給11歲女兒報了5個培訓班。母女二人每天到處“趕場”,每結束一個就立即趕往下一個。可沒想到,孩子身體吃不消,竟累出了頸椎病。陳女士滿心愧疚。其實,這種趕場補習,并不是所有孩子都適應。沒有限度的拔苗助長,反而會消耗孩子的身心健康。在成長過程中,比起成績,孩子的健康更為重要。與其逼著孩子奔波,不如陪孩子堅持一項運動。北大校長王恩哥曾說:人一生應該結交“兩個朋友”,其中一個是圖書館,而另一個則是運動場。 除了學習課本知識,孩子如果能主動結交“運動場”這個朋友,將會終身受益。但很多父母不以為然,往往也忽略了運動的好處。有的認為,有運動的時間,不如拿來多學一會兒。有的會想孩子每天學業任務這么重,哪有時間運動;還有的會覺得,即使讓孩子運動,他也堅持不下來。殊不知,運動不僅是健康的一劑“良藥”,更是激發大腦的“腦白金”。作為父母,千萬不要讓“趕場補習”卷丟孩子的健康。創新工場創始人李開復,一直是人人佩服的學習高手。但他很感激從小父母給予的“關門允許”。雖然父母對他寄予厚望,但對他的各種“門內自由”,總能給足尊重。不想溫習功課,看連環畫也行;不想上輔導班,去捉魚摸蝦也沒問題。哪怕是給陌生人打電話,惡作劇,也只是被警告一下。但恰恰是這些“門內自由”,讓李開復一直保持著探索的好奇心。他愛上了閱讀,甚至自己還寫了一本笑料百出的《武林動物傳奇》;由于大膽地嘗試拆裝各種小玩意,他的思維和動手能力大大提升……正是父母沒有用學業塞滿他的生活,反而培養出了一個世界級的學霸。詩人陸游曾說:“汝果欲學詩,工夫在詩外。”學習亦是如此。興趣愛好不是消遣,它提供了設定和實現目標的經驗,以及培養能力和掌握知識的機會。成績并不是唯一的法寶,換種教育思路,反而會促進孩子未來更好的成長。如果你發現孩子有了“隨手關房門”的習慣,不妨適當隱身,允許孩子做自己喜歡的事,他才會更有積極性。給孩子一個獨處空間,讓孩子自由翱翔,又何嘗不是給他最好的生活?相信很多父母都有過這樣的經歷。孩子寫作業,家長坐旁邊,時刻看著孩子是不是在認真做?思想有沒有開小差?字有沒有寫對?題是不是做錯了……同樣也有情緒爆發的瞬間:比如,孩子把字沒寫到四線三格里、數學題錯的太多了、捉筆的手勢不正確、眼睛離得太近了等等……可最崩潰的是,自己的付出卻沒有太大成效,緊盯之下,成績不升反降。于是,“不寫作業母慈子孝,一寫作業雞飛狗跳”的場面在家中頻繁上演。殊不知,父母拿著“放大鏡”去看孩子,總能找到不滿意的地方。長此以往,孩子的自主性會被禁錮,孩子心理開始膽怯,親子關系也受到影響。千萬不要讓“都是為你好”壓垮孩子,成為“以愛為名的控制”。《家庭的覺醒》里的一句話:“欲教養孩子,先教養自己。”只有父母成長了,家庭成長了,孩子才能成長出真實且豐盈的強大自我。其實,教育從來不是要求,而是影響。如果你發現教育孩子很難很累,孩子也沒有長成期待的樣子,不妨把盯著孩子的目光收回,先放到自己身上。教育孩子的同時,不斷修煉自我。成為孩子可效仿、值得追隨的榜樣,這才是教育最好的樣子。父母的焦慮其實是對孩子未來不確定性的過度追求。然而,理想的人生并非只有一種正確答案。教育孩子,也需要一些“松弛感”。它讓孩子感受到被看見、被接納、被尊重,會給孩子一生的底氣。怎樣培養教育的“松弛感”,不妨試試從以下3點做起:1、擺正心態,降低對孩子過高期待。兒童心理學專家威廉?戴蒙,給全世界父母最大的建議:“不要讓孩子對標你以為的優秀者,因為孩子和孩子不一樣。”放平心態,接納孩子的不完美;降低期待,允許他們平凡。父母不焦慮,孩子不緊張,教育這件事才能在和諧的親子關系中得以實現。2、適當退出,讓孩子成為自己聽過一句話:“不是所有精力都放在孩子身上,才叫用心;也不是把時間都投入到教育上,才叫負責。”有時候,父母需要懂得對孩子放手,但這并不是放棄對孩子的關心和教育。因為適當退出,才能讓孩子成為自己,讓他的成長能夠自己選擇。3、減少管教,轉念富養自己松弛感的父母,都懂得少干涉、少管教。管得太多,容易成為束縛;管的太嚴,會把孩子越推越遠。父母與其過分關注孩子、做無用功,不如把心思和精力,多花在自我提升上。正所謂:“教育無他,唯榜樣而已。”父母富養自己,就是富養孩子。最后,愿每一位家長都能夠讓花成花,讓樹成樹,放下焦慮,與孩子共同成長。十點讀書開視頻號啦!金牌主播夏萌出鏡,帶你重讀經典從唐詩宋詞到中外名著,短視頻里學知識歡迎點贊關注本期解讀:蘇軾《自題金山畫像》作者 | 子喬主播 | 楚翹,治愈系主播。喜馬FM:楚翹_詩歌之王。圖片 | 視覺中國,網絡(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)